close

那一年,從《親愛的安德烈》開始,迷上了親子教養類圖書。

 

那一年,兜轉在孩子堆時,面對聯絡本上家長的抱怨,

熱切地介紹了手上正得寵的枕邊書《罵小孩的藝術》。

 

那一年,開始相信,討厭小孩其實是自身情感的投射;

開始相信,這世界上有一種名為「愛」的教育。

 

 

喜歡看書的人很多,但卻不容易遇到習性相投的。

每當被問及喜好的圖書類別時,總是很困窘地翻著白眼想了半天,

才小小聲地說,呃……大概是社會、心理那方面的吧!

然後原本的對話就像被畫上了句號,很難再被繼續。

 

如果難得有人再進一步地問了:喔,例如?

待我吞吐地選擇了最安全的回答,像親子教育吧!

得到的回應總是千篇一律,你又沒結婚生小孩……

 

沒結婚生小孩的人為什麼會喜歡看親子類的書?

被問久了,這個問題好像終於也成為我自己的問題了。

 

 

閱讀其實是件很孤獨,但快樂的事。

而不被理解或寬容對待的時候,總是特別寂寞。

我不怕孤獨,卻厭惡寂寞的偷襲。

 

淡漠敷衍的回應,很輕易地冷卻了原本火辣的一頭熱;

更甚者,撲面丟來一個惡狠狠的全盤否決。

 

 

一本兩本,一字一句,慢慢地看著,堅持著被人嗤之以鼻的堅持。

昨夜裡完結了《真的放手讓你飛》,似乎也找到了答案。

 

 

那些令人受傷不安的恐懼情緒,

從心理學的角度談起,其實多半來自童年的經驗。

隨著年紀的增長,我們學會壓抑或者淡忘,

也可能轉化成另一種形式存在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習慣中。

 

記憶只是暫時被隱藏,但傷痕它不會自動消失,

除非我們回過頭去面對它、處理它。

 

藉由閱讀,它讓人有機會選擇原諒自己的過去,

然後勇敢踏出下一步。

 

 

那些原以為本該這般如此的深信不疑,

從社會學的角度談起,其實全部都是被建構的。

 

藉由閱讀,它讓人得以發現社會價值的宰制,

然後減緩了搖擺在跟隨或不跟隨它之間的痛若。

 

 

然後,我在他們貶抑的責難中了解,

父母的自以為是,才是孩子最大最深的痛苦根源。

人際關係裡的自以為是,才是造成彼此互相傷害、疏離的最主要原因。

 

可以確定的是,把已經收服我的理論企圖拿去說服他們,

就是我的自以為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nno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